“有收获没?《沟通之介》《斗笠》那几件作品怎么样?”8月13日,酉阳板溪镇扎营村,四川美术学院大三学生周雅欣背着画板,走进“花海小筑”农家乐,村民胡聪明端着切好的西瓜迎了上去。
“很不错,我速写了好几幅,尤其是《斗笠》,意境很美。”周雅欣回答。
“我更喜欢《沟通之介》,艺术家用柴垛塑型方式,砌出一组电话号码,夸张表现了沟通的壁垒。”胡聪明应道。
一位衣着时尚的艺术系女大学生,一位腰系围裙、满手老茧的农民,竟然聊起了艺术?
石头困村
“想致富,除非石上生花”
漫步胡聪明所居村庄——酉阳板溪镇扎营村,寒武纪叠层石砌石成景,土苗小楼绿树掩映,色彩斑斓的鲜花点缀其间……自然遗迹、传统人文和现代艺术在这里不期而遇。
“我有时都感觉很恍惚,像在做梦!”胡聪明说。他世居当地,村子建在两山夹一沟的槽谷地带,距酉阳县城只有12公里。相比多数冲积形成的槽谷不同,这里没有肥沃的土壤层,地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覆盖率不足30%,岩石裸露率超过70%,属重度石漠化区域。
酉阳处在国家级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腹地,是我市辖区面积最大的民族聚居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扎营村就是一个土家族村。“石头缝缝不经干,天旱年景不产粮”的谚语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当地人靠种“三大坨”(土豆、苞谷、红苕)为生,日子过得相当清贫。
“我们也曾奋斗过、挣扎过,比如发展烟草业、养殖业等,但‘巴掌土’种啥啥不出。”村党支部书记熊世凯称。
恶劣的地理条件和长期贫困的状态,让当地群众几乎失去了致富信心,甚至流传起“扎营村想要脱贫致富,除非石上生花马长角。”
2017年,酉阳旅投集团进驻该村,进行对口帮扶。
“扶贫伊始,我们也尝试过‘一村一品’走农业产业化路子,帮助村民种植经济作物。但实践证明,种植业行不通。”酉阳旅投集团叠石花谷项目负责人周永乐称。
变废为宝
“顽石”垒出人文花园
怎样才能点石成金,成为扶贫干部的一块心病。
在一次旅游资源普查中,周永乐等人发现当地有一种石头,自带花纹,十分奇特,被村民称为“金线石”。
在随后勘查中,他们发现这种石头,分布广、面积大,且极具景观价值,便联系了重庆二零八地质遗址保护研究院。经专家现场检测,这种石头名叫叠层石,形成于寒武纪时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化石,记录着地球上最早的生物——蓝藻的生活“足迹”。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地发现的叠层石群,是目前中国南方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叠层石群和分布最广的寒武纪海生化石沉积地,在生物演化、古气候演变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
这一发现,让扎营村看到了“劣势转优势”的希望。经过考察学习、专家论证、资源整合、市场预测,有着成功打造5A景区桃花源经验的酉阳旅投集团,制定了以石漠化根治为抓手,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文农旅融合发展为载体,把文化、旅游、扶贫、乡村、艺术等有机融合的景区开发新路径。
2018年初,“酉阳县板溪叠石花谷生态园扶贫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在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等专家教授的参与下,就地取材,巧妙地将文化植入景点,用石头垒出图腾柱、篝火台等33处叠石文化景观。
这些景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气势磅礴,游人不仅能亲手触摸到有5亿年历史的叠层石化石,还能体验到古老文化的神奇魅力。
艺术介入
山村变身美术展厅
最让村民获得感、幸福感爆棚的是,景区建设并未与民争利、“圈地为景”。3000多亩的景区,涉及扎营村和杉树湾村千余户村民,但未搬迁一户村民,推掉一家人的房子,而是巧妙地引入大地艺术,将人、村、景、艺进行了完美融合。
大地艺术,又称“景地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艺术家通过摆脱画布与美术馆,到远离城市的大自然寻找灵感,用在地化的泥土、石头、水和其他自然资源雕刻自然,重建景观空间,并试图通过空间的体验向人们提供一种美学认知。
近年来,国内的大地艺术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助推下,取得飞速发展。
“作为艺术家,我们不能盲目跟风,必须在潮流中做出自己的特色。”酉阳叠石花谷乡村艺术季总策展人、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振华教授称,艺术介入乡村,就是要做真正接地气的艺术,让作品融入环境,融入乡村,融入农民的生活。
在1000多件备选作品中,孙教授最钟爱以乡村生活环境为背景和载体,参与性、在地性、生态性、多样性、功能性俱佳的作品。最终,他与团队遴选出《沟通之介》《斗笠》《千秋雪》《悄悄话》《水映风雨桥》等17件作品。“这些作品涵盖装置、雕塑、绘画、行为等艺术类别,如用柴垛堆砌而成的电话号码、放大版的马蜂窝、给树戴上的斗笠等。它们被巧妙地放置在景区乡村艺术部落的各个空间里,与周边环境完全融为一体。每件作品都凝聚着艺术家对乡土最深情的呼唤和眷恋,极具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去年10月26日,叠石花谷景区暨酉阳乡村艺术季同步开放。“我们几乎是一炮而红,最多一天接待游客近两万人次。”周永乐介绍,开园两个月,景区接待游客就达40多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景区游客量有所减少,目前正在稳步回复,日均接待量2000人次左右。
农旅融合
“荒石滩”面貌一新
“三年时间,对我们这个建在荒石滩上的土家村来说,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胡聪明称。
为提升景区品质和景观协调统一,酉阳旅投集团对村里的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增量增容,修建柏油路,并投入1500余万元对100余栋民房进行了统一风貌改造。原本萧条破败的乡村,变成了干净整洁又极富特色的美丽家园。
“以前,我们种庄稼大都‘十年九不收’。没有水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美好生活似乎离我们很远。”53岁的村民冉学儒称,眼下,他开起了农家乐,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暑假期间到店客人还是不少,7月份营业收入就达6万多元。
向均本不是酉阳人,看到叠石花谷高人气带来的商机后,斥资170多万元在景区旁开了一家民宿。“疫情发生前,只经营2个多月,就收入了40多万元。今年生意虽受到一定影响,但最近两月恢复得很快,月均营业收入在20万元左右。”他说。
“我们这里现已办起民宿、农家乐30余家,经营得好的月营业收入超过20万元。”板溪镇党委副书记冉飞称,如今,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开办农家乐、售卖土特产等,人均年收入增长1500元左右。
冉飞称,更可喜的是,随着游客、艺术家的进入,不仅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妇女开始注重自己的打扮了,男同志也开始修起了边幅,幸福生活的印迹越来越显现出来。”
“接下来,我们将加大旅游、艺术、扶贫的融合,让叠石花谷成为更多艺术家向往之地、更多游客留足之地。紧扣‘全域桃花源·康养度假地’主题定位,立足生态自然资源和厚重历史文化优势,努力把酉阳打造为全国旅游强县。”酉阳县文化旅游委主任冉云峰称。
(记者 韩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