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县文明实践所 /
桃花源街道 钟多街道 龙潭镇 麻旺镇 酉酬镇 大溪镇 兴隆镇 黑水镇 丁市镇 龚滩镇 李溪镇 泔溪镇 酉水河镇 苍岭镇 小河镇 板溪镇 涂市镇 铜鼓镇 五福镇 万木镇 南腰界镇 可大乡 偏柏乡 木叶乡 毛坝乡 花田乡 后坪乡 天馆乡 宜居乡 两罾乡 板桥乡 官清乡 车田乡 腴地乡 清泉乡 庙溪乡 浪坪乡 双泉乡 楠木乡
当前位置:首页 > 酉阳新闻 > 正文

酉阳阳戏——穿越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

发布日期:2021-10-21 10:45 来源:酉阳新闻网

酉阳阳戏——穿越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

2021-10-20 16:37 酉阳新闻网 我要评论0

扫描到手持设备

字号:

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媛 文/图

乡村振兴,产业是实,文明是魂,文化是根。在酉阳铜鼓镇,文化资源并不匮乏。据清代同治年间刻印的《酉阳直隶州总志》文献记载,土家阳戏“出于川西,言刘蜀后主时所传其法,生旦净丑,插科打诨,谓之上川教。”被专家称为酉阳的“文化地理标志”——酉阳阳戏,最早就广泛流传于此。


酉阳阳戏(铜鼓镇政府供图)

酉阳阳戏(铜鼓镇政府供图)

酉阳阳戏,又称面具阳戏,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广泛流传于我县铜鼓镇、小河镇、丁市镇、李溪镇、宜居乡等乡镇。据《酉阳县志》记载:阳戏又名“脸壳戏”,或称“跳戏”,系酉阳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因独具特色而“一枝独秀”,先后被录入重庆市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带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之情,记者走进铜鼓镇清泉村,“阳戏”戏坛就设在掌坛师陈永霞家中的堂屋里,堂屋还保留着传统的木质材料建筑和装饰,堂屋左右各一厢房。院前,一株古老的桂花树安静地生长,给萧瑟的秋风添了一道香。

陈永霞是面具阳戏代表性传承人,据他介绍,阳戏最早信奉关云长,因此戏坛又称“白马坛”,坛上供奉着关云长的木脸面具,木脸面具是一位老师傅在1981年制作,一般用柳木、白杨木雕刻而成。面具在造型上注重人物性格的精细刻画,做工精致,表情夸张,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和粗犷的美。

戏坛东侧厢房里摆放着32张木脸面具和唱戏的戏衣,那些木脸面具有皇生、丞相、老生、小生、旦子、反王、大大王、二大王、员外等不同角色,以及正神、凶神、世俗面具、丑角面具、牛头马面等几大类,道具主要有印、牌带、师刀、令牌等20余种,服装有蟒袍、罗裙、龙凤花鞋等近20种。面具阳戏分为生旦净丑四种人物扮相,特点是所有角色均用白布包裹面部,只露出一双眼睛,旦角头戴盔头,其余角色斜戴木质面具,主要通过肢体语言和念唱对白塑造人物,演绎剧情。

陈永霞成为面具阳戏代表性传承人,得益于受祖辈和父辈的熏陶,以及他打心底里对阳戏的挚爱。陈永霞的祖父和父亲均擅长阳戏,他从小便耳濡目染,祖父和父亲在表演阳戏时,陈永霞便会坐在一旁细细观看并模仿。酉阳阳戏代表性传承人樊绍宣更是手把手地亲自教他,每每学至难处,就算是半夜,他也会找师父耐心请教。1990年,陈永霞正式拜樊绍宣为师,师承师祖许红炎。2012年,陈永霞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具阳戏代表性传承人。陈永霞说:“铜鼓阳戏从古流传至今,因年代久远,传至几代已不得而知。”

土家阳戏源于原始社会土家族图腾崇拜的傩祭,是一种集祭祀礼仪与戏剧艺术于一体的民间戏剧,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戏剧艺术,被学者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它与土家族群众日常生产和民俗生活联系紧密,具有显著的文化地域性与特殊性。演员们皆为当地土家族群众,他们“农忙务农、农闲从艺”,长期活动于当地镇乡村寨及院坝街市,在婚庆嫁娶、祈求吉祥、节庆祭祀、集会庆典上时常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阳戏桥单(剧本)。

阳戏桥单(剧本)。

酉阳阳戏有一套固定的仪式程序,结构分3大部分、7个段落。第一部分主要包括请神、关爷扫殿、庞氏夫人镇台3个段落;第二部分演正戏,为1个段落;第三部分主要包括送神、关爷扫殿、掌坛师投蛋3个段落。唱阳戏时,戏班要先进屋开坛,迎接关夫子进屋,把关老爷的木脸面具供奉在堂屋正上方。服侍关夫子的人必须是寨子里的一名壮年男子,该男子要净手、上香、倒酒、烧纸,再把事先备好的三碗饭、三杯酒、三双筷子放在关老爷面具前。接着开始唱戏了,掌坛师头戴观音玉佛冠,身穿法衣,下围罗裙,左肩搭排带,右背插神鞭,左手拿牛角,右手执师刀,迎神作法,使掌坛师的舞蹈显示出一种粗犷和豪放。

“演正戏是阳戏的主体,演什么戏由事主家唱阳戏的主旨确定。我们根据固定的节奏和音律,可以自由编排当场戏的剧本。表演次数最多的当数《穆桂英挂帅》《三下南唐》《平叛招亲》等经典剧目。”同为面具阳戏代表性传承人的冷定祥介绍,他出演阳戏旦角,于2015年代表酉阳阳戏在北京参加中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面具阳戏剧目《平叛招亲》获得优秀剧目奖,他获得了优秀表演证书。

千百年来,酉阳阳戏经过口传心授和岁月洗礼,已经融入到当地土家族群众的血液里,在生旦净丑中演绎着一个民族的荣辱与兴衰。“由于民间戏剧班子数量减少、传统剧种数目锐减、戏剧表演机会降低,面具阳戏曾一度出现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酉阳面具阳戏的扶持力度,使得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陈永霞希望能够继续加大对面具阳戏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面具阳戏演员的帮扶,多开展保护性质的交流互动,多提供宣传展示平台,让面具阳戏发扬光大,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在走访中,铜鼓镇宣统委员张雄说:“我们打算在明年的油菜花节上,邀请陈永霞的阳戏班子进行演出,把非遗文化活动贯穿到乡风文明建设中,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让传统文化根植群众心中,守住文化根脉,留住乡韵乡愁,寄语美好的幸福新生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加强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更加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据县民族宗教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发挥好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该委将通过打造特色村寨、精准帮扶等举措,让民族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努力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文明似一道绚丽彩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土家阳戏是土家族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之一,是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艺术世界的珍贵瑰宝,加强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彰显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振兴乡村的必由之路。